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

文章作者:时间:2015-01-04浏览:135

目 录

一、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指南(试行)

三、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四、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见》(教高[2011]9号),结合我省本科教学工作特点,现制定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一、意义与目的

(一)督促高校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办学

促进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依据不同层次与科类高等教育的设置基准、发展战略定位、服务面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课程体系以及质量评价标准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规范办学程序,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

(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促进高校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实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建立并逐步完善高校、省和国家三级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充分发挥教学评估对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引领高校科学定位、分类合作、多元发展、特色办学

通过分类指导,引导高校立足地方、面向市场,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各安其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

二、 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提高质量上升到关系高等教育生命线的战略高度,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学校基本教学状态数据为依托,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主要内容,确保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根本地位,本科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根本地位,本科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根本地位。

(二)基本原则:

1.自评与考察相结合,以自评为主

学校自评是整个审核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决定了评估工作的质量。专家的现场考察是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进一步印证、补充、复核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资料与数据,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判断。

2.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以重点为主

既要把握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运行工作全局的情况,又要抓住学校办学定位、特色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就考察学校办学条件、本科教学质量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等进行考察。

3.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以个性为主

本科教学评估与日常教学工作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不仅要考察学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办学情况,而且要鼓励高校开拓创新,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在各自的层级上争创一流。

4.统筹与分类相结合,以分类为主

结合我省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在全面统筹规划我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情况,从不同层面考察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妥善处理好培养目标与办学层次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关系、全面发展与一专多能的关系、培养“专才”与培养“通才”的关系。

5.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性评估为主

在建立高校和全省本科教学质量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本科教学评估的宏观管理与指导;评估结论不分等级,主要分析评估院校在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建议。

6.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以动态为主

在评估特定阶段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教学质量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态势。

三、重点内容

(一)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考察各高校是否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安徽重大发展战略、未来产业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学校的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办学层次与类型进行科学定位。其重点审核内容包括:(1)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明确,完整,有办学特色;(2)学校规划与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3)学校的学科专业尤其是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的关系等。

(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

考察各高校是否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之本、是高等学校之本、是创新人才培养之本的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其办学定位是否一致,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否对培育和固化办学特色具有较大贡献。其重点审核内容包括:(1)学校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者关系的处理;(2)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改革核心地位、教学建设优先发展地位的落实;(3)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4)激励机制与制度建设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等。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

考察各高校是否坚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教学过程各环节是否进行系统有效的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学校办学定位是否相吻合。其重点审核内容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2)人才培养方案等与专业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3)课程开发、建设、使用等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4)质量工程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等。

(四)高校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教学水平的保障度

考察各高校是否坚持以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为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持续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保障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其重点审核内容包括:(1)教学队伍情况;(2)教学设备情况;(3)教学投入情况;(4)教学基地情况等。

(五)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考察各高校社会声誉及其社会影响,在校学生及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认可度是否较高,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毕业生是否满意。其重点审核内容包括:(1)近三年学生评教情况;(2)社会对学校的评价;(3)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4)政府对学校的评价等。

四、评估程序

(一)校内自评

各普通本科院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开展自评工作。各高校需在准确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相关文件精神、掌握实质内涵的基础上,编写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校内自评指南,认真总结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对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全面自检和完善,形成校内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各高校自评工作结束后,需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求接受专家进校考察的申请报告,同时报送校内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二)专家进校考察

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高校提出的要求接受专家进校考察的申请报告后,需在六个月内组建专家组赴学校进行现场考察评估。专家组根据评估方案,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访谈、听课、查阅材料、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学校教学工作总体情况,重点考察学校办学条件、本科教学质量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三)形成审核报告

专家组进校考察结束后,形成写实性的专家组考察评估报告,提交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考察评估报告重在分析学校办学定位、特色培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评估专家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专家组考察评估报告,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审核评估报告,由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予以公布。

五、评估结论及其使用

(一)评估结论

审核评估结论不分等级,主要分析评估院校在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二)结论使用

评估院校在收到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审核评估报告后,需根据审核评估报告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改进建议,在一个月内制定本校整改方案,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教育行政部门对评估院校的整改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估院校整改期限为一年,整改结束后,需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整改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将视整改情况组织专家到被评院校进行回访。

对不能如期完成整改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系统内通报、限制各级各类项目申报数、减少招生计划数、暂停申报新设本科专业、暂停申报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等措施,促使其尽快完成整改工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指南

(试行)


为做好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和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教高〔2012〕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安徽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南(试行)》。

第一部分评估的组织与实施

一、评估组织

(一)省教育厅高教处负责组织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审核评估工作,实施对评估的宏观管理与指导。

(二)省教育厅高教处根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制定相关工作指南,并充分依靠专家组织实施具体评估工作。

(三)省教育厅高教处组织专家组进校考察,一般每年两批,进校考察时间一般为期3天。

(四)成立安徽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委员会。研究和讨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审核评估工作的重大问题,为省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建议和咨询,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提交评估工作的书面考察报告。

(五)建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条件核查和评估回访机制,加强对评估院校的指导和检查。

二、评估程序

阶段

内容

备注

1.学校申请

审核评估分2012年下半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4个时间段。符合审核评估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参加审核评估的时间,教育厅根据申报情况统筹安排审核评估工作。


2.学校自评

各高校在准确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相关文件精神、掌握实质内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进行全面自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完成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填报,发布上一年度(或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形成学校自评报告等。

各高校自评工作结束后,需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求接受专家进校考察的申请报告。


3.学校提交材料

已确定接受评估的学校,在专家组进校前30天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含分项自评情况),“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最新数据,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配套子规划,近三年各专业学生志愿报考率、报到率、考研率、就业率等情况分析报告,学校上一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4.组建评估专家组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由熟悉本科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专家,行业、企业、校外教育评估机构、省外专家等构成,专家组人数一般为8人(含秘书1人)。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审核院校特点和规模、专业等情况,从评估专家库抽取专家组成,承担前期考察和实地考察评估任务。专家组成员名单提前7天通知审核学校,并对社会公布。


5.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状态分析与核实

由省教育厅成立审核评估前期考察小组,根据学校提交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自评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有关材料,对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本科教学状态等情况进行分析和现场考查核实,形成分析报告和初步审查意见,确定学校是否具备审核评估基本条件。若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教育部合格评估办学指标要求,则暂停评估。待办学条件达标后,再组织专家进校考察。


6.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专家组在审核学校提交的各项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入访谈、听课、查阅相关原始材料、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学校教学工作情况,重点考察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高校四项职能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吻合度,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生、社会和政府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等。考察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同时将专家组考察意见和考察报告上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委员会。

7.学校整改

学校根据专家组审核评估报告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改进建议,开展整改工作。评估结束一个月以内,学校将整改方案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8.审议专家组考察结论

专家组进校考察结束后,形成写实性的专家组考察评估报告,提交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考察评估报告重在分析学校办学思路与定位、“三个地位”落实情况、“五个度”的落实情况、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9.公布评估结论

评估专家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专家组考察评估报告,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审核评估报告,由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予以公布。


三、评估结论及其使用

(一)评估结论

审核评估结论不分等级,主要分析评估院校在办学中取得的成绩与特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二)结论使用

教育行政部门对评估院校的整改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估院校整改期限为一年,整改结束后,需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整改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将视整改情况组织专家到审核院校进行回访。

对不能如期完成整改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系统内通报、限制各级各类项目申报数、减少招生计划数、暂停申报新设本科专业、暂停申报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等措施,促使其尽快完成整改工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部分学校自评与材料准备

一、自评要求

学校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和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教高〔2012〕3号)等有关评估文件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精神实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评估,认真总结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加强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和监控机制,使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学校自评结束后,要对人才培养工作做出基本判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形成自评报告。

二、状态数据及资料准备

1.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最新数据。

2.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自评报告。要实事求是,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并客观、全面、综合地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内容主要包括:

1)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

2)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3)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4)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各环节与定位的吻合度;

5)高校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教学水平的保障度;

6)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7)存在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篇幅不少于三分之一)。

4.根据“评估主要观测点”、“关键评估要素”整理近三年相应原始资料备查,保证资料与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实时性。

第三部分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

一、评估专家组织

1专家组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

1)了解学校自评工作情况,对审核学校提交的自评材料进行审阅,与学校充分交流,对学校提交的各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确定现场考察内容。

2)通过深度访谈等途径和方法,对学校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现场考察,准确掌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

3)以掌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充分讨论,对学校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形成考察评估反馈意见,并与审核学校及其主管部门交换意见。

4)按评估主要观测点逐项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定,并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书面考察评估工作报告和评估相关材料。

2专家组成员守则

1)专家组受省教育行政部门委派,对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按照独立、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坚持标准,坚决排除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讲究客观证据,注重了解实际。

2)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干预不介入学校内部事务。在与审核院校交换意见时,尽可能具体地提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3)与学校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平等交流,共同完成审核评估任务。

4)坚持廉洁自律,专家之间要互相尊重,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不搞特殊化。

5)自觉接受省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以及评估学校的监督,努力改进评估工作。

二、评估专家组成员分工

专家组人数一般为8人左右,设组长1名,副组长1名,秘书1人。

1.专家组组长的职责

专家组组长全面负责、领导专家组工作,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组长的职责是:

1)主持专家组工作,就评估工作和结果对省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

2)制定前期考察和现场考察工作计划、日程安排和专家组成员内部分工安排,负责与学校联系协商有关事宜,并负责组织实施。

3)召集全体成员会议,交流情况,按照评估主要观测点对各项要素进行评定。

4)组织撰写对学校的考察评估反馈意见,经过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后代表专家组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通报,组织专家组成员搞好个人发言。认真听取学校和学校主管部门对考察意见的反映。

5)组织撰写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提交的现场考察评估工作报告,对考察评估反馈意见的准确性全面负责。

2.专家组成人员分工

专家组每位成员都要尽量获取直接相关的主要信息,并按规定对评估各项要素评定结论。

专家组成员原则上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组长所在组)主要负责考察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第二小组(副组长所在组)主要负责考察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高校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教学水平的保障度

第三小组主要负责考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

为避免因分工而带来的视角偏差,专家组内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实地考察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专家组秘书

受组长委托,专家组秘书负责和学校方面的联系协调工作,具体落实专家组的各项日程安排,起草、打印各种材料和表格,整理评估工作材料,负责评估材料的立卷归档,配合专家核查相关原始材料,负责照顾组的生活,做好专家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评估工作的安排

1.现场考察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1)组织开展专家培训,认真学习有关评估的文件,熟悉《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指南(试行)》,准确理解和把握评估指标的内涵、关键点和重点考察内容。

2)对学校上报的自评报告、自评材料、评估主要观测点等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分析,拟定考察提纲。

3)秘书提前与学校做好联系,作好评估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

4)专家组长要提前草拟考察评估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日程安排,根据专家和审核学校的特点,提出个性化分工建议、考察重点和注意事项,供专家组预备会议讨论决定。考察评估的具体日程安排,应与审核学校协商确定。

5)专家组考察前要开好预备会议,统一认识,对工作日程和分工做出详细的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

2. 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状态分析与核实

专家组长牵头,从进校专家组人员中抽调3名左右专家,成立审核评估前期考察小组,根据学校提供的材料和再场考察对办学条件和教学状态分析与核实。

1)初步确定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否达到教育部合格评估办学要求;

2)初步审查学校审核评估相关材料准备是否齐备;

3)对学校本科教学状态进行分析和现场考查;

4)形成分析报告和初步审查意见,确定专家是否进校考察。

3.现场考察评估

专家的现场考察是在学校自我评价和前期办学条件和教学状态分析与核实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提供的自评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等材料,进一步印证、补充、复核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资料与数据,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判断。

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时间为3天,须完成以下环节的考察评估任务:

1)听取学校自评情况的汇报(不超过30分钟)。

2)实地考察。

3)查阅原始资料。

4)专业剖析。

5)深度访谈。

6)根据需要和审核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听课、访谈或召开座谈会等工作。

7)专家组全体会议和工作小结。在各位专家汇报基础上,经过民主讨论,形成专家组对学校的考察评估反馈意见。

8)召开考察评估情况通报会。由专家组组长代表专家组向学校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反馈考察评估意见,每位专家发表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听取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9)有关评估材料整理及归档工作。

四、现场考察评估工作的方法和要求

1.实地考察:除参观学校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外,根据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校园文化、秩序、教风、学风、校风、教师教研和学生课内外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获得相关信息。

2.查阅资料:除学校上报的自评报告和相关材料外,主要查阅学校提供的各项主要信息材料(原始材料)。若信息量不够或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可另向学校索要相关资料查阅,也可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对学校提供的材料中出现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要仔细认真核对。

3.深度访谈:专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拟订访谈提纲,提纲包括访谈主题、访谈目的、访谈对象和访谈要点等。

4.专业剖析:由专家组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确定3-5个最能体现学校建设理念、建设思路、建设水平的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剖析。听取专业带头人汇报(不超过20分钟),召开专业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根据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听课、访谈等。

5.听课、个别访谈、座谈会等:专家根据需要,可以按学校的当日课表随机选择听课,约请学校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学生、教职工进行个别访谈,可就专业建设或其他有关问题召开座谈会。

五、考察评估反馈意见和考察评估工作报告

1考察评估反馈意见

在考察评估工作结束前,经专家组集体讨论形成对审核学校的考察评估反馈意见,在考察评估情况通报会上,每一位专家就自己考察的主要观测点和要素进行反馈,专家组组长向学校进行总体反馈。

考察评估反馈意见的内容包括:

1)考察评估工作概况;

2)对学校评估工作的总体印象;

3)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成效;

4) “五个度” 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情况;

5)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6)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的有关建议。

2.审核评估工作报告

专家进校考察结束后,重点就考察学校办学条件、本科教学质量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等,并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达成度的总体情况作出判断和评价,形成写实性的审核评估报告(正式报告在考察结束一个月内反馈给学校)。同时明确学校教学工作值得赞扬、建议改进和必须整改的方面。撰写审核评估工作报告,应注意内容的真实性、一致性、简明性,字数在3000字左右。审核评估工作报告应在专家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并向省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评估委员会提交。其主要内容一般可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考察评估工作概况:审核学校、专家组人数、评估起讫日期、考察方式和主要工作过程。

2)总体印象:简要描述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状况,着重反映学校对评估的重视程度、对评估的态度和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情况和成果。

3)主要成绩:肯定学校改革和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学校办学的主要特点,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的落实情况,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和监控机制。避免形式主义,不停留在一般性的肯定上,应具有很强的促进学校继续保持和发扬长处的针对性。

4)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要准确抓住影响学校改革建设发展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根本问题,进行必要的原因分析,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能反映专家水平,切中要害。

六、评估纪律

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纪律的各项规定,特别应遵守以下纪律要求:

1.专家组成员要坚持评估原则和要求,客观、公平、公正进行评估,廉洁自律,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对有碍评估工作公正性、严肃性的不正当做法,应予以抵制并向上级部门反映。

2.专家食宿由学校统一安排,须经专家组组长审核同意。学校对专家组的接待应简朴、节俭、注重实效,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形式主义。不搞礼仪迎送,不搞开幕式,不搞任何形式的汇报演出,不送礼品和额外酬金。专家组一律住校内招待所,在校内就餐(须安排1-2次到学生食堂就餐)。如学校无招待所,应就近安排专家住宿。不得宴请专家、安排旅游。专家交通用车和相关工作人员配备必须从简安排,不配专车和专门秘书。

3.省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评估过程中,对审核院校和专家组成员严格纪律要求,对有违反评估纪律的将及时严肃处理。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


项目

内容

评估要素

评估参考要点

备注

定位

重点考察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1.1学校的办学定位与思路

1)学校办学定位与目标的确定依据

2学校出台的与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有关的重要文件与规章制度


1.2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及子规划

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及子规划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3)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1.3学校学科专业(尤其是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与地方行业、产业的关系

1)各专业建设情况

2)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3学校发展规划与本区域有关规划的关联度

4)学校专业发展与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情况分析


职能

重点考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

2.1四大职能关系处理

1)学校在四大职能关系处理上的有关政策和执行情况


2.2三个地位的落实情况

1)学校落实三个地位的政策措施

2)学校在人、财、物、政策等方面落实三个地位的体现与成效


2.3其它职能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支撑

1)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措施与成效

2)科研在促进教学工作方面的政策举措

3)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有关规定


2.4奖惩机制和制度建设对办学定位的支撑

1学校引导教师投入教学奖励制度与执行情况

2学校科研奖励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

3学校加强教风、师德师风、学风建设举措及执行情况


过程

重点考察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

3.1培养方案及执行情况

1)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执行情况


3.2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支撑情况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建设

3)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4)教材建设与选用


3.3教学研究与改革

1)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主要做法

2)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保障措施

3)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考试等改革

4)教学改革的示范性与应用性


3.4教学管理情况

1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情况


3.5学生毕业(学位授予)、转专业、淘汰情况

1近三年学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分析

2近三年学生转专业、辅修专业开展情况


3.6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1)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与执行情况

2)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3)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队伍建设

4)质量监控的过程与实施效果

5)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的统计、分析、反馈

6)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与年度质量报告


资源

重点考察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4.1教师数量、结构、水平与趋势

1)全校及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3)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4)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5)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6学校支持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政策及执行情况

7)近三年实践教学队伍数量与结构

8)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4.2教学设施、图书、设备投入与利用

1)实验设备和实验用房等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率

3图书资料数量、结构与使用情况


4.3教学经费投入与比重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4.4实践教学建设与使用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4)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利用情况


质量

重点考察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5.1学生报考、报到、就业及考研等情况

1)近三年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3)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5.2学生对自我发展状况的满意度

1)近三年学生评教情况与分析

2)评教结果的处理与应用情况

3)第二课堂开展情况

4)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环境的满意度


5.3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学校对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处理


5.4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1)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2)学校对社会反馈意见的处理


5.5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1)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2)学校对政府反馈意见的处理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引导性问题


为了指导专家做好审核评估工作,设计了若干引导性问题。选择的引导性问题,一般围绕学校“在做什么?在如何做?效果如何?问题如何?如何改进?”五个方面展开。引导性问题起示范性作用,不具有限定性,可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特色,选择不同的引导性问题。

1.定位

1.1 办学定位

1)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

2)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度如何?

3)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2 发展规划

1)学校发展规划如何体现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

2)学校发展规划与国家、省、区域有关规划的关系?

1.3 专业建设

1)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如何?建立了什么样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2)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干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3)新办专业的建设情况如何?其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4)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与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和满足地方发展情况?

2.职能

2.1 四大职能

1)学校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之间的关系的?

2)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如何?有何政策与措施保障?

3)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

2.2 三个地位的落实情况

1)学校是如何确保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的?

2)学校在人、财、物、政策等方面是如何向本科教学倾斜的?

3)学校是否形成了重视本科教学的文化氛围?如何体现?

4)学校各职能部门是如何服务教学的?

5)学校在确保教学中心地位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2.3 其它职能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支撑

1)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如何促进人才培养的?成效如何?

2)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举措与成效?

3)学校如何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

2.4 奖惩机制

1)学校建立哪些切实有效的教学奖励制度?执行情况如何?

2)教学奖励机制与科研奖励机制相比,那个措施更得力,效果更好?

3)学校如何加强教风、师德师风、学风建设的,成效如何?

3.过程

3.1 培养方案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度如何?

2)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关系如何?

3)学校在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实际需要?

4)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方案及其制定(修订)、执行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学校师生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如何?

6)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2 课程建设

1)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课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2)学校课程总量多少?课程结构如何?实验实践课程比例,是否符合培养目标需要?

3)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如何保障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使用优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

4)学校在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3 教学研究与改革

1)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2)学校有哪些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政策与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如何?

3)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的成效?

4)学校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3.4 教学管理

1)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

2)学校教学管理队伍数量、结构、素质和发展情况?

3.5 学生毕业

1)近三年学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情况?

2)学校是否建立了淘汰机制,执行情况如何?

3)学校开设辅修专业情况,学生辅修情况如何?

3.6 质量监控与保障

1)学校是否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了怎样的质量标准体系?

2)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是什么?结构怎样?

3)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

4)学校是否采取有效方式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5)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等自我评估制度?效果如何?

6)学校是否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良好氛围?

7)学校在质量监控与保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8)学校是否建立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制度?

9)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与公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10)学校是否定期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效果如何?

4.资源

4.1 教师数量、结构、水平与趋势

1)学校的生师比如何?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2)学校各专业、各类型(教学、实验)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如何(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3)学校在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及加强师德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4)学校是否建立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效果如何?

5)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6)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7)学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

8)教师能否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9)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

10)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情况?

11)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各二级教学单位是否有具体措施?效果如何?

12)学校在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13)学校在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情况?效果如何?

14)学校如何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教学倾斜?

15)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16)学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17)学校的师资队伍在上述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2 教学设施投入与利用

1)学校的各类教学设施(实验室、课堂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设施、图书馆等公共教学设施)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及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2)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利用率如何?

3)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3 教学经费

1)学校投入本科教学的经费是多少?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多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多少?

2)学校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3)学校教学经费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否有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是否将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

4)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年度经费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如何?

5)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4 实践教学

1)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什么?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

2)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能否满足正常教学和人才教养需要?

3)学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及使用情况?

4)学校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情况如何?

5)学校是如何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的?

6)学校是如何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

7)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质量

5.1学生报考、报到、就业及考研

5.2 学生自我发展

1)学校为学生在学期间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政策如何?

2)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

3)学校建立了什么样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效果如何?

4)学校学生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如果设置)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效果如何?

5)学校总体学习风气如何?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

6)学校采取什么措施收集学生对自我发展信息反馈?

7)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如何?

8)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与使用?

9)学校建立了哪些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的多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效果如何?

10)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环境的满意度如何?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5.3 用人单位评价

1)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初次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如何?

2)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初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如何?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4)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5.4 社会、政府评价

1)学校总体及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结构特征如何?(如学生性别、民族、区域、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学生教育背景等)

2)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3)政府对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如何?

4)学校办学的社会认可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终审人:晋秀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