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所有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行为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回归教育本质。教师评价就是要让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教师选择或实践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既是自我领悟和习得的结果,也是制度引导和转变的结果。在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工程中,教师评价最为特殊,因为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很难建立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的客观标准。要让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需要认清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职业特点,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教师评价改革的根本
教育要把每一个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受教育者获得价值理想、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等。教书与育人本应有机统一,任何教师的教学行为中都会包含个人或公共的思想价值。之所以出现“重教书轻育人”,把教书与育人割裂的现象,根本在于过分片面、功利的“唯分数”“唯论文”教师评价导向。改革教师评价,根本在于价值观的转变。
政治是面对公共生活应该坚持的态度、行为和信条。教育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社会主义教育就要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师评价的政治要求和教师的法律地位有关。《教师法》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明确了教师的职业属性是专业人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教师法律地位从专业人员到国家公职人员的变化,体现出教师职业既有专业化属性,也有公共属性,标志着教师的权利和责任的变化,也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决定的、必须坚持的责任和使命。
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遵循本质,师德也要回归本分。当下,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前所未有,社会普遍认同师德是一种职业伦理,体现在教师专业意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中,师德不仅仅指教师应有高于基本社会规范的道德素养,还要有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用专业知识面对和解决学生成长中的价值问题、心理问题、情感问题以及人格问题等,同时师德还体现在教师能够通过专业发展完成自我实现,从而在一言一行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正向发展。师德是教师职业的伦理基础,淡化或弱化师德修为,教师的专业化便无从谈起。
立德树人是本质要求。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当代表达,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教育思想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如果说教书育人是从本质上明确教师的工作性质,立德树人则是从更加广阔的视野界定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在当代的价值根基。教师应该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立德树人作为一种价值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知、思想和行为。当下学生受社会多元化思想影响,价值观很容易迷失、扭曲,崇拜“网红”、明星,崇尚欺凌、霸凌,这些出现在学生成长中的种种问题,都是立德树人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评价仅把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或重要依据,而不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端正了学生的思想,提振了学生的精气神,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与立德树人的要求相去甚远。凡是不利于教师立德树人的评价方式,都是应该被摒弃的。
多元评价是必然选择。教育之所以偏离其本质和规律,根本原因在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短视,“唯论文”“唯升学”就是把本来复杂的教育教学简单聚焦在有限的指标中,扭曲了教育的应有面目。“破五唯”关键是改变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但若没有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简单地将“唯论文”“唯升学”变成“唯课时”“唯轮岗”,那么教师势必会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课时量、交流轮岗的积累上,从而出现新的“唯”度。教师的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教师评价设立一个标准本身就偏离了教师工作的实际,更不要说仅仅依靠唯一的标准去评价了。现在教师评价的标准、方法都过于扁平化,看似很公平,但是没有顾及教师在学科、风格、年龄、层次上的差异,有些评价甚至给教师带来情感、精神的伤害。
理解教师的职业属性是评价改革的基础
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理念、评价工具及评价方法过于追求量化指标,评价结果也过多体现在绩效考核的维度。但由于教师职业性质特殊,不是所有的能力、价值及付出都能量化,教师评价要坚持外部条件的价值导向,还要立足教师特殊的工作属性。
教师知识素养的内隐性。教师的工作体现在一定的实践中和情境中,教师的知识和素养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的劳动都具个性化,简单用外在标准判断评价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群体、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都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教师的内在素养、知识积累和教学智慧都是内隐性的,来自教师的个人潜质、经验积累、性格特征和悟性智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按照现代评价的理论,评价可分为测量式、描述式、判断式和响应式四个层次,我们的教育评价主要以测量式为主,如果考虑到教师工作属性的特殊性,教师评价就不能仅用测量方式进行,还要有描述式、判断式的评价。
教师工作成效的综合性。判断教师工作成效要从他的工作对象了解掌握,其学生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学业进步,是否道德提升,是否人格健全,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评价教师就不能不看学生的成长进步情况,只看教师上了多少课时,只看表面的工作量。而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他的劳动和付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他的事业心、责任心、自觉性,他所耗费的脑力和心血都是无法用精确的时间来计算的,在可量化的考核之外,还要尊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师劳动结果的长期性。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的劳动只体现学生成长的一个特定阶段,劳动成果并不一定会马上呈现。但是,学生发展的每个阶段并不是孤立存在,必须放在学生的一生里印证。如果教师通过高压方式强化训练,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却导致学生对学习心生厌恶,这样的教学就不是积极和值得肯定的。在国际上有一个比较研究,发现越是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成绩高的国家和地区,学生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越低。所以,教师评价还要考查教师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工作绩效的间接性。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工作的绩效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成长状况上。反思现行的教师评价,观测点更多集中在教学成绩、课时量、教研活动、文章发表、承担课题等教师的自身发展上,与教师的工作对象关联度不高,形成错误导向。其实,教师劳动的差异更多体现在育人的实践中。设想,如果一位教师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精力全在优秀学生,而忽略后进学生,他的整体成绩或许很高,但其工作有失公平。而另一位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转化学业困难、心理障碍、不良习惯等问题学生身上,他付出很多,但考试成绩未必优异,他的工作却更应该得到肯定。
教师业绩差别的均衡性。教师评价的目的是激发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应过分强化对教师优劣判断、选择和淘汰,我们无法判断学生的进步到底是哪一位教师影响的结果,但也不能忽视每一位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应该说教师业绩越是均衡,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说明每一位教师都发挥积极作用。如在绩效工资的体现中,如果差距过大,就会鼓励了一批,伤害了一批。教师评价中应体现一定的均衡性,从而保护大多数教师自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教师评价改革的任务
现行的教师评价从观念、制度到方式、方法都还不完备,与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还有差距。建设科学、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对现行教师评价制度进行完善。
一是完善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职业的法律属性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精神及权利,而且教师的专业性还具有成长性,教师评价就要从完善教师准入专业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去构建。教师的准入制度是教师资格制度和招录制度,现阶段我国教师入职门槛相对较低。由于教书育人对从业人员除了有专业知识的要求,还应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研究反思能力的要求,从长远看,提高各学段教师的入职门槛,特别是强化入职前的心理、人格测试很有必要。
教师入职后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主要是职称职务的评聘制度。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结构化的设置初级、中级、高级的比例,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以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努力和付出程度评价教师,而更多依靠教师所在学校职称结构和人员构成带来的发展机会,如果一所学校的高级职称一直被占用,那么你再优秀都没有机会参评高级职称。职称评审的条件方面也更多关注课时数量、教研活动、支教经历、发表文章等外在条件,很难真实反映教师教学方面的实际贡献和真实能力。完善职称制度,职称结构上应该根据教师实际多一些弹性化的结构,比如给乡村教师设置专门的高级职称;在评价方式上淡化外在指标,更过考查教师的教学实绩和学生工作成效,体现教书育人的价值导向。
二是完善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人才建设体系的设计已经较为完善,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师的“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的教学名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领航名教师名校长,有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人才培养计划“乡村首席教师”以及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奖励计划,还有即将实施的骨干校园长培养计划等,人才队伍构建起覆盖城乡、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完整体系。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和使用,人才称号不同于荣誉称号,荣誉称号是对教师作出贡献的褒奖,人才是对未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而授予的称号。其次,人才选拔不仅要考查教学能力,更要考查研究能力和团队引领能力,要注重对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和实践,注重形成具有个人风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主张。另外,人才队伍建设要克服重视评选,忽视后期的管理和使用的问题,获得人才称号就一劳永逸,成为“唯帽子”问题。
三是完善教师荣誉的评价体系。尽管说师德是教师专业化的职业要求,尊师重教还是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建立教师的荣誉制度,目的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目前,教师荣誉体系中,有重视师德的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荣誉,有重视专业能力与贡献的特级教师荣誉,还有重视综合性贡献的全国、全省的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以及鼓励扎根基层的突出贡献教师等专项荣誉。教师荣誉体系建设,传递着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导向。完善荣誉制度就要严格按照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立德树人等基本价值评价教师,让荣誉名副其实,也让优秀的教师能够实至名归。
教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好的评价体系能够成就教师,能够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不好的评价体系可能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甚至压抑人才成长。整个社会要立足于教师自尊和尊严,建立一套引导教师安心、潜心教书育人的评价体系,真正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受人尊重的职业。
(本文转自:西部网)